「理论思考」从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中找准乡村振兴思路
来源: 天眼新闻
2023-08-22 16:32:46

提要:经过20年的持之以恒、锲而不舍,浙江省“千万工程”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。作为唯一的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,浙江省赓续“千万工程”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路前行,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成功模板。

安顺市平坝区高峰镇王家院村(刘开中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)


(资料图)

“千万工程”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后不久,充分掌握省情农情,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。浙江省“千万工程”实施20年来,从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到“千村精品、万村美丽”,再到“千村未来、万村共富”,其内涵不断深化,外延不断扩展。经过20年的持之以恒、锲而不舍,浙江省“千万工程”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。作为唯一的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,浙江省赓续“千万工程”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路前行,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成功模板。

“千万工程”推行之初,浙江农村面临区域差异性大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均衡等问题。乘借改革开放之风,浙江民营经济一路高歌猛进,但同时也付出巨大代价,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。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但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,也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,从环境问题中折射出发展模式、产业结构、农民生活消费习惯、重工轻农、城乡分割等深刻问题。

对此,“千万工程”勇敢破题,深入解题。经过努力,浙江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53%提高至2022年的73.4%,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.43缩小到2022年的1.9。全省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、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,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中心乡镇(街道)和社区全覆盖,农村幼儿园等级率98.8%、农村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73.1%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。5G、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,全省贯通的“浙江乡村大脑”等一批应用,绘就智慧互联、整体智治的未来乡村图景。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,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。浙江省“千万工程”的成功实践,坚定夯实了农村基础,打破了过去农村经济难以突破的瓶颈。综合而看,“千万工程”蕴含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,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。

一是坚持系统思维,全面统筹城乡。“千万工程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系统观念,将城市和农村统筹兼顾,整体谋划农村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多方因素而整体推进的工作。通过统筹兼顾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文化保护、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内容,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,实现全面协调发展。

二是坚守绿水青山,打造金山银山。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,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源地。“千万工程”围绕乡村环境领域存在的主要短板和薄弱环节,把人居环境整治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,探索出通过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的有效路径。真正做到立足浙江各地山区、平原、丘陵、沿海、岛屿地貌特征,结合城郊型、纯农业等发展差异,因地制宜,打造“千村千面”“万村万象”。

三是深挖乡村多元价值,激发产业兴旺动能。从产业组织上开拓发展乡村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壮大县域富民产业,促进产业提效;从产品体系建设上,努力做好土特产文章,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开发农业多种功能。因地制宜,突出特色,以优美的生态环境、便捷的营商环境、成熟的政策环境,吸引人才、技术、资本、管理等现代要素有序流向农村。

四是坚持农民主体,建设美好乡村。“千万工程”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,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,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通过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,推动实现从“要我建设美丽乡村”到“我要建设美丽乡村”的转变。

五是加强组织建设,全面协同治理。“千万工程”启动之初就被确定为“书记工程”,明确由五级书记共抓共管,形成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职能部门实施、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。在党建引领下,抓基层、强基础、固基本。

浙江省素有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之称,贵州省则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名。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下,贵州省具有天然的经验学习基础和条件。在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的成功经验之上,贵州结合优势、补齐短板,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努力探索。2023年,中共贵州省委、贵州省人民政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指示,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、必须守牢的底线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,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。结合“千万工程”的实践经验,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贵州乡村振兴思路。

一是城乡融合,统筹推进。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体现,这既是浙江“千万工程”推行之初面临的难题,也是贵州省当前农村存在的困境。贵州省虽取得了全面脱贫的历史成绩,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、城乡两元结构差异突出的问题。学习系统经验,坚持系统治理,能够从根本上革除弊病,实现普惠共享。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,充分认清贵州农村的千差万别,把握山地经济的不同特点,做到因势利导,从整体上统筹考虑、统筹协调,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在牢固树立系统思维的基础上,畅通城乡要素流动、城乡经济大循环,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,积极构建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。

二是因地制宜,绿色发展。农村经济发展不可能千篇一律,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,但浙江省坚持绿色发展的思路是正确而科学的。贵州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,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。在乡村振兴之路上,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向,寻找合适发展路径,同时保证生态优势不受破坏。在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方式、解决突出问题时,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通过挖掘不同乡村多种功能、多元价值,培育新业态、新模式,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,推动乡村发展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
三是产业兴旺,增加收入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。通过进一步优化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,在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方面下功夫,推动标准化生产,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水平。广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,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积极打造和运用自媒体优势。在农文旅融合方面,不仅要将传统农业和一般旅游结合好,还要积极把握如“村BA”“村超”等新型时尚旅游契机,丰富农业相关产业业态,进而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民生活质量。全面培育“美丽乡村+农业、旅游、文化、体育、康养”等新业态,延长产业链、打造供应链、提升价值链,实现美丽生态、美丽经济、美好生活协同共进。

四是文化传承,美好乡村。贵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,文化的差异性为文化产品的打造奠定基础。贵州的旅游名片不只有山水风景,还极富人文情怀。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,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,着力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短板,深入挖掘、继承发展民间文化、非遗项目等维系村民情感的记忆共鸣,不断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进程。同时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,增强农民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,以科学的体系建设保障美丽乡村的建设。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和功能,为文化乡村的打造助力。

五是五级书记,协同治理。坚持党建引领,共建乡村。乡村振兴,根本上要充分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,要学习“千万工程”激发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做法,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。在协同共建方面,联合政府、市场、集体和农民等多方力量,探索最佳组合、最佳配置形式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、通力协作的整体合力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改革,加强要素资源保障,做到方向定到哪里,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、项目资金、指导服务就配套到哪里,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性循环。

(作者单位 / 贵州财经大学)

来源 / 2023年《当代贵州》第30期

编辑 林杨莉

二审 孙琳佳

三审 梁健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用户吐槽iPhone 14电池健康下降快 苹果:正常现象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